找到相关内容10523篇,用时10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向佛陀诉说(节录)

    现世就能享受安乐富有,您提倡药师琉璃的修行法门。您告诉在家信徒,发财的方法就是要播种,要结缘,要喜舍,要布施。世间上没有比结缘更美好的事,世间上也没有比慈悲更能感化人心,因此“慈悲没有怨敌,施舍必有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981376.html
  •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

    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,突出了自悟的直觉观照方式。   “吃茶去”三字,成为禅林法语,就是“直指人心,见心成佛”的“悟道”方式。唐高僧从谂禅师,常住赵州观音寺,人称“赵州古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2081413.html
  • 大圆满法加行 寿命无常(1)

    这些话,但是很多人心里就是这么想。难道不是吗?难道我讲的没有道理吗?怎么还不相信呢?你看,你知道有道理,但是你还不去做,让我解释,我就这么解释。就是犟,没办法。人就是这样,愚痴么!没办法! ...

    达真堪布 开示

    |无常|道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1001681682.html
  • 荆溪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讨

    初唐时,禅宗分为北宗禅与南宗禅,北宗禅之代表人物是神秀,是属于渐修禅,南宗禅之代表人物是慧能,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。而后代所谓的禅宗,即是就南宗禅而言。   慧能所处年代,约与法藏同时,在法藏的五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081704.html
  •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经营与转型── 佛光山、慈济、法鼓山、中台山

    异常困苦,故而原住民的问题便成为当时台湾社会有良知者的原罪。这也便是后来台湾女权运动,一开始即从关怀原住民雏妓问题着手的原因。所以,要怎样关怀东部原住民,在当时是一项相当能够打动台湾社会人心的议题。 ...断交与蒋介石过世,而一九七五年四月间蒋经国正式上台后,便运用召开国建会的方式,每年邀请学者返台,藉以网罗人心。圣严刚好从立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,便因此获列为佛教界的国建会代表。   获选为第四届国建会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781720.html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发现大师才是在禅定功夫上有真实造诣的人,遂为其大加宣传。自此而后,大师遂在京师逐步宣扬佛法,并以他无碍的辩才及精辟的见解,吸引无数僧众,到场学法,把当时金陵国都的佛法风气整个导正,指导人心,使国君都认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──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

    “知觉运动”是性   第二节 朱子所谓心理为二之人心   第四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修持工夫   第一节 观心、识心与见性   第二节 顿悟与渐修   第三节 看话禅与默照禅   第五章 朱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0482075.html
  •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

    心。只这心心心是佛。   三、达摩大师血脉论  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作   原人之心,皆具佛性。泛观诸家禅说一切经文,原其至当之理,未有不言自己性中本来真佛。达磨西来,直指人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60082176.html
  • 明末曹洞殿军--永觉元贤禅师研究

    坎坷,于是积极于人心的转化、风俗的改变,希望透过人心整体的转变以改变世风、扭转世运,在世运隆盛之际,法运自然也就兴盛了——这是元贤的思考。佛教在元贤处,不再是隐遯深山、离群索居的出世宗教,而成为与时并进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13982346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叩心听,则尘累每消,滞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孰能与于此哉?”[⑨]意思是说,进入念佛禅定的人,会忘却一切知虑,以心识所攀缘的对象为镜,镜明亮与人心交相辉映,而产生万像;不需耳听目看,却可以闻见。于是见到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